??? 我有個朋友,許多年前,提起相親就殺氣騰騰,提起結(jié)婚就火沖頂梁,喝了幾杯酒,就會通紅著臉,酒杯底敲著桌子說:哪怕死也不跟父母妥協(xié)!最討厭做爸爸了!——現(xiàn)在,他朋友圈里是帶著妻子、孩子和父母游玩的照片。私下吃飯時,他用很溫柔的語氣說:孩子這個東西,真的很奇怪,明明不好看,但真就喜歡得很呢。
??? 王小波當(dāng)年說,他偶爾也寫些不負責(zé)任的文字,后來看看,恨不得讓先生們打他幾棍。不寫文章的人,大概在過年過節(jié)時,聽親戚回憶小時候自己說過的許多話,也會有“那時說的做的都是些什么呀”之感。
??? “人總會變成自己曾經(jīng)討厭的樣子”。這句話近來流行得很,哀惋著青春的流逝、初心的消散、理想主義的凋零,仿佛夢破滅的聲音。倘若如此,的確值得憑吊。但前提是,那些夢想確實有價值。
??? 人成為自己曾經(jīng)討厭的樣子,并且放棄一些理想,可能并不是那么壞的事。少年時自己討厭,也許并不一定是因為那個樣子市儈庸碌,還因為少年時自己不肯去換位思考他人的難處;少年時的理想被放棄,也許并不一定是因為自己沒有熱血和勇氣了,而是因為那個理想的塑造是出于無知和狹隘。就像少年時跟著林黛玉一起嘲笑劉姥姥的人,也許長大后會明白一點劉姥姥的苦楚,意識到林黛玉說出“母蝗蟲”三個字時的刻薄。
??? 少年時有許多夢想是好事,成年后還不離不棄也很動人;但我們沒必要為每一個夢想惋惜。畢竟,我們那么珍視的、曾經(jīng)的自己,也許很大概率上,只是個熊孩子。
□張佳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