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成
年復(fù)一年,又到了玉米收獲的季節(jié),可以說這是人們翹首企盼的季節(jié)??吹近S橙橙金燦燦的與玉米棒子,人們最想做的就是盡快地將它磨成面。人們揀出最飽滿色相最好看的無蟲害的玉米,搓成粒曬干加工成玉米面,為的是早日喝上玉米粥。端起一碗熱氣騰騰的新鮮的玉米粥,喝上一口,那香氣那口感完全是一種美美的享受。
過去,一說起做玉米粥,還是很有講究的,但并不復(fù)雜,其中有幾個關(guān)鍵的問題:一是面要細;二是要用大鐵鍋燒毛柴;三是井泉水;四是掌握火候。熬的時間要長一些,俗稱熬粥,越熬越香。太稀了味淡,太濃了口感不好。掌握了這幾點,就足以做成上好的玉米粥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;手捧著熱乎乎的粥碗,吃著自家腌制的農(nóng)家小菜,這就是農(nóng)村人們想要的生活。
農(nóng)民是很容易滿足的,有粥喝就有了生活的保障。回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每到玉米快要成熟的時候,人們稱之為青黃不接,陳糧食吃完了,新糧還沒有下來,那時的日子真難熬啊!人們實在等不得,不得不去玉米地里揀棒槌(將快要成熟的玉米棒槌弄回家)。全家人圍坐在并不很亮的煤油燈下,一粒一粒地搓下來,把濕漉漉的玉米粒反復(fù)翻曬,等不得完全干透,或去磨坊或去碾臺碾磨成面(都是用人工去完成),可以說玉米面就是全家人的生命依托。當大量的玉米成熟了以后,日子就好過些了,但是人們?nèi)匀灰暭Z食如生命。當有豬叼走了一個玉米棒子時,老人們會滿大街追趕,必須奪下來。當時人們喝玉米粥、吃玉米面窩頭,蘿卜疙瘩是主菜,一般情況晚上是不吃干糧(窩頭)的,原因是夜里不用干活,喝上幾碗玉米粥填滿饑餓的肚子就行了,俗稱“水飽”。
改革開放以后,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。如今玉米產(chǎn)量逐年上升,從原來的每畝一二百公斤到現(xiàn)在的五百多公斤,有了糧食農(nóng)民心里就踏實?,F(xiàn)在人們自給自足以外大部分糧食都賣掉,賣糧食是農(nóng)民的主要收入,但農(nóng)民對糧食的感情永遠不變,玉米粥的味道永遠不變。如若自家親戚或自家孩子在城里住,在玉米收獲以后必須以最快的速度,把玉米弄成面,當最貴重的禮物送給他們,一是讓親人們分享這生活的幸福;二是讓他們牢記:你們的根在農(nóng)村,任何時候,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本。
雖然現(xiàn)在有的人喜歡喝地瓜粥、南瓜粥,還有更多各種各樣的粥,但我還是喜歡喝原汁原味的玉米粥,永遠的玉米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