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慧
秋漸深。
薄雨的午后,古箏曲兒在小巷中婉轉流淌,我窩在沙發(fā)里讀書。
書是舊書,曹雪芹先生的《紅樓夢》,正讀到病臥瀟湘館的黛玉所作的《代別離·秋窗風雨夕》,一句“已覺秋窗秋不盡,那堪風雨助凄涼”,忽然就愁上心頭,悲起秋來。
黛玉多愁,她筆下的秋,也被沾染得愁腸百轉、寂寞孤獨。
而古往今來,文人遇見秋,大都寂寞。
推不開、躲不掉的寂寞。
花間一壺酒,能涌起“對影成三人”的寂寞。
泊舟城外,能生出“江楓漁火對愁眠”的寂寞。
而秋天,便在這濃得化不開的寂寞中,一日較一日清瘦。
是的,清瘦。
山也清瘦,樹也清瘦,花也清瘦,人也清瘦。
傾城的清瘦。
風吹過被陽光親吻過的田野,頭戴斗笠的農夫在田野里躬行。
忽然就想起暮色中遇見的一支蓮蓬,琵琶聲中,清瘦地立于瑟瑟荷塘,在風里兀自搖擺,看似不堪重負,卻站成謙恭卻不卑躬的姿勢。
這樣想來,一個瘦字,與秋而言,似乎比寂寞更多了幾分貼切。
是的,瘦秋。
山是瘦的,漸漸露出山骨。
樹是瘦的,漸漸露出樹骨。
花是瘦的,瘦得纖薄。
人是瘦的,瘦得宛若八月的月光,不妖嬈,不鬧騰,不傲嬌。瘦得又如站在山巔的老樹,根部深深嵌入石縫,軀干蒼勁地挺立于云霄之下,風里雨里,沉靜,從容,堅挺。
似乎,連撲面而來的氣息都是瘦的,瘦成一幅一幅的寫意畫,瘦成詩人筆下的詩行,瘦成一份念想。
這個時候,最好去看一場桂花的花事。
桂花是秋天的一張?zhí)?,沿著帖子的脈絡,我們品讀細細碎碎的景象,慢享煙火凡俗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