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馮天軍
童年的盛夏,炎炎似火,酷熱難當,無電扇、空調幫忙,借水納涼,成為首選。潺潺小河,如鏡水灣,淙淙干渠,都成為孩子們借涼的好去處,光著屁股,一個猛子扎進水中,一會兒便在遠處的水中鉆出小腦袋來,吸一口氣,又潛入水中……在水中玩?zhèn)€把時辰,到岸上時早已凍得打顫。誰說夏日難過?孩子們不這樣認為。
村北的荷塘有一池池碧水,是晚飯后人們的納涼之地。明月相伴,蛙鼓陣陣,暗香浮動,飄飄渺渺。那是夏日里最美的夢境,暑氣早已躲得不見影蹤。
女人天生矜持,她們也懂得借水納涼,干活回來,用毛巾在水中浸泡一下,擦一把臉,頓時涼風撲面。中午趁著白花花的毒日頭,曬上一大盆水。晚飯后,用盆水洗澡,未洗之前,汗津津黏糊糊,一盆水洗透,仿佛招來了八面風,涼爽愜意,上床睡覺,一覺到天明。
學校里,老師讓孩子們借水納涼。幾十個孩子,在兩間茅屋里,每個孩子都是一個“小火爐”。于是輪流值日,從井上抬水灑地,一瓢一瓢把水潑在地上,一點一點的暑氣被趕跑,屋里便驟然涼爽起來。孩子們口渴了,講臺邊上放著涼水,便像小牛一樣咕咚咕咚地喝個飽,打著嗝,涼氣便從腹中上漾。
放學回到家寫作業(yè),先打一桶井拔涼水放在身邊,仿佛有了一個電扇,涼氣撲面而來。
晚上睡覺,屋里放一桶井拔涼水,自然吸熱,溫婉而清涼,保你安穩(wěn)睡去。
自然之水,可生涼意;茶水也是如此。涼棚之下,條石幾上,一盞茶,兩三知己,飲茶話桑麻。茶入口,看似汗上額頭,可暑氣亦隨之而去。宋代梅堯臣在《中伏日妙覺寺避暑》中寫道:“高樹秋聲早,長廊暑氣微。不須河朔飲,煮茗自忘歸。 ”他在此喝茶納涼,竟忘了回家。
從前借水納涼,暑氣自然消。如今經常用空調,一離開就受不了,時間長了,容易得“空調病”。因此我更加懷念借水納涼的日子。
借水納涼,不僅是度夏的好方式,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態(tài)度。簡約適度的生活,其實既環(huán)保又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