謙遜做人
□趙倡文
《史記》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,講的是戰(zhàn)國時田子方勸誡魏文侯的太子子擊的事。
田子方是魏文侯慕名請來的老師,水平非常高。這天,太子子擊奉命到中山駐守,半路遇到田子方后,趕忙下車去拜見。
讓子擊沒想到的是,平時都是謙謙君子的田子方卻突然無禮起來,傲慢地坐在車上,一點也沒有還禮的意思。
這讓子擊很生氣,便詰問道:“田老師,請問是富貴的人有資格對人傲慢呀,還是貧賤者有資格對人傲慢? ”言外之意是暗諷田子方對自己這個太子無禮。
面對子擊的責問,田子方說出了一番千古名言,他說:“當然是貧賤者有資格對人傲慢了!富貴的人,如果他是諸侯,他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人心,進而失去他的封國;如果他是大夫,他對人傲慢就會失去支持,進而失去他的祖業(yè)??韶氋v者卻不一樣,他無家無業(yè),四海飄泊,即使傲慢了,這里不能生存了,他一拍屁股就走人,到哪兒都是窮人一個。這一點,富貴的人怎么能和貧賤者相比呢? ”
其實,作為一名師者,田子方的傲慢也不是無緣無故的,他這樣做是為了教育身為太子的子擊。 《史記》寫到這里,說子擊是“不懌而去”,也就是說子擊聽了田子方的話很不高興地走了。而《資治通鑒》卻說是“子擊乃謝之”,也就是說子擊連忙感謝田子方的教誨。兩樣記述,說的是兩種不同的結(jié)果,“不懌而去”說的是子擊并不理解田子方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,而“乃謝之”則說的是子擊已經(jīng)明白了田子方的良苦用心——你這個太子要想使魏國強大起來,做人必須要謙恭、禮賢下士。
不管子擊是否真正領(lǐng)會了田子方的良苦用心,但做人得謙遜、禮讓卻已成為人們的共識;與此同時,在做事上,應(yīng)積極進取、當仁不讓、奮力爭先、勇立潮頭,努力建功立業(yè),為國爭光、為民造福,方不負歷史賦予的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