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經(jīng)過層層推薦、審核評選,200個家庭被推選為山東省 “最美家庭”。其中我縣朱忠濤、陳洪香家庭獲此殊榮。
朱忠濤自20歲開始做糖葫蘆,迄今已有25年,稍有積蓄便開始給孤寡老人送米送油,給無力交付學費的孩子送錢,為村里人修建小廣場……他和妻子陳洪香用樸素、平凡的關愛溫暖著鄰里鄉(xiāng)親、甚至不相識的老人。一家人將愛心為糖、善行做果,用一支平民竹簽為所有人立起了一面火紅的旗幟。
賣糖葫蘆扭轉貧苦命運
朱忠濤是南城鎮(zhèn)大朱莊村人,從小生于斯長于斯,對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都滿懷感情。
不滿一歲時,朱忠濤的母親去世,他跟隨當時已年近花甲的奶奶生活。為了喂飽襁褓中的孫兒,奶奶四處找人喂奶,他才得以活下來。
若非要為他后來無償供養(yǎng)孤寡村民找尋一個理由,也許這“百家母乳”的溯源可以暫且算作一個。然而,發(fā)小也是村支書鄒會來的一段描述卻讓人覺得這原因有些牽強。
朱忠濤自小便比同齡人矮小許多,加之家境貧苦,衣著襤褸,小學時一直是村中孩子欺負的對象,似乎人人都能打得過他。“放學后他都不敢走大路,都是繞小道,怕別的孩子半路截住,只有我順路帶著他時才敢‘光明正大’地回家。 ”鄒會來回憶說,盡管如此,卻絲毫未影響朱忠濤的善良。
18歲時,四處收酒瓶為生的朱忠濤聽人說賣糖葫蘆可以掙錢,而且成本很小,遂買了10斤山楂和一袋糖,開始在家自己摸索制作糖葫蘆。但因技術差,他壓根不敢到集市上去售買,只能騎著自行車四處走鄉(xiāng)串戶。稍有積蓄才四處學藝,漸漸有了自己的 “朱家味道”。 2006年,朱忠濤的“朱矬子糖葫蘆”注冊為商標,開始走批發(fā)路徑。此時,朱忠濤已是一家四口,卻依舊住在父親留下的土坯房中,光線陰暗,幾經(jīng)修繕,方堵住了外面的雨滴。直至2007年,家中有了余錢,他才翻蓋新房,趕上了村中的“平均水平”。
為孤寡貧苦群眾奉獻愛心
也是從 “家有余糧”開始,2007年,朱忠濤走上了“行善路”。起因是隔墻傳來的陣陣哭聲。
當年農歷臘月三十,大朱莊家家戶戶肉香濃郁,一片歡笑,朱忠濤家入住新房不久,自是心情舒暢。此時,隔壁鄰居院內卻傳來陣陣哭聲。 “大晚上的,她哭了很久。一年內,兒子、丈夫相繼因車禍去世,此刻怎能忍住眼淚? ”朱忠濤所說是東鄰朱成印的遺孀,平日打交道并不多,但第二天他便提著一桶油和一袋米去了隔壁,此后每年都是如此。
之后兩年,朱忠濤但凡聽說村中誰無依無靠,肯定會去送些生活必需品。逐漸地,縣里的公益組織邀他加入愛心隊伍,他所“供養(yǎng)”的孤寡老人也越來越多。
如今的情況已經(jīng)可用“大朱莊習俗”來形容:每年臘月廿二,趕在“小年”之前,二十多位老人、獨居者或殘障人士,來到朱忠濤的小院里,一一領取過年用的油和米。不僅如此,有時還會有糕點、糖果之類,都是他的朋友,甚至朋友的朋友主動捐贈的。“我有一位好友是批發(fā)雪糕的,過年時會送油過來;還有他的一個朋友,是開飯店的,年前也會買東西送到我這里分給大家。 ”朱忠濤性格偏內向,話不多,唯獨會對好友們所做善事多聊幾句,一臉欣慰神色。
除此之外,朱忠濤對家境貧苦的孩子也是多加關注。他提到曾救助過一個女孩,稱呼她為“小夢瑤”,還有一個男孩在收到善款后給他發(fā)來了笑著的照片。
建小廣場供村民休閑健身
朱忠濤還做過一件至今都人人稱道的事情,大朱莊的村民每每提到都會豎起大拇指。
2014年,城市、農村都開始跳起了廣場舞,他四處趕集賣糖葫蘆時,看到各村都有一個小廣場,村民們晚飯后便集結到此,放著音響跳起舞來。
于是,朱忠濤開始四處找合適的地方,發(fā)現(xiàn)村中一處空閑宅基地堆積了木柴、廢棄房梁木等雜物,便找到主人與其商量,借用這塊地建一個小廣場,供大家跳廣場舞。
事情達成后,朱忠濤沒有告訴任何人,便自己干起活來。先用電動三輪車把雜物運走,每天要送上幾十趟,再找平地面,鋪設磚頭。慢慢地,有人加入了他的勞動,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建成了小廣場。一直以來,這個小廣場都是晚飯后村中最熱鬧的地方。此外,他多次組織義賣活動,捐助患尿毒癥的鄉(xiāng)親和患腦血栓的貧困戶。 “在公益這條路上,我將一直走下去! ”朱忠濤說。 (許飛 劉明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