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宋芳
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,也叫燈節(jié),是孩子們期盼的節(jié)日,尤其是在鄉(xiāng)下。早早追著父母買好燈籠,期盼傍晚的到來,期盼最有趣的撞燈籠。
北方的冬天黑得早,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天開始發(fā)暗,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嶄新的燈籠,小心地在燈籠底座中間滴上燭油,將蠟燭粘結實,點燃后便用小棍兒挑著到街上了。
街上的大人、孩子、燈籠都陸陸續(xù)續(xù)多起來,圓的、方的、各種動物造型的,各式各樣。紅的、黃的、綠的,各種顏色的燈籠將清冷的村莊照得靚麗起來,溫暖起來,熱鬧起來。小孩子們顧不上欣賞這美景,每個人一邊緊盯著自己的燈籠,一邊偷偷瞄著哪個孩子不太小心,猝不及防地用燈籠去撞一下他(她)的燈籠,大幅度的震動會將對方燈籠里蠟燭撞倒,紙燈籠就會燃燒起來。撞的孩子哈哈大笑,被撞的孩子也不沮喪,拿著燈籠棍尋找機會將對方的撞燃燒。有時候幾個人追著一個人撞,還沒等撞著,震翻了蠟燭,燈籠就自燃了。當然,還有些自己的蠟燭粘得不結實,自己走著走著蠟燭倒了,轉眼間燈籠燃起來,變成了一團熱情的火苗。若是很小的孩子,還往往伴隨著傷心的哭聲,惹得大人哈哈大笑。天完全黑透時,多數(shù)孩子的燈籠已經(jīng)完成使命,燒為灰燼。
一直保護得很好的孩子此時也故意與他人撞起來,大人說,燈籠必須撞燃燒,燃燒的燈籠帶走了舊年的晦氣,帶來了新年的紅火,孩子們撞得格外興奮。街上一簇簇閃閃跳動的火焰,給寒冷的冬天帶來許多溫暖。
接下來就要看大人們放孔明燈了,老一輩的稱呼為“天燈”。晚飯后,天已經(jīng)完全黑透。大人們來到村外的空地上,把白紙糊在石磙上,留出頂面不糊,而是用四根粗細適中的鐵絲交叉成“十”字撐在頂面上,中心位置綁上布條。布條的多少很關鍵,多了燃燒時會將孔明燈點燃;少了燃燒時產(chǎn)生的熱空氣不夠,不足以將孔明燈托起來,升到天空。布條上沾油,油的多少也很講究,多了布條太沉,也容易燃燒起大火,要么飛不上去,要么將孔明燈點燃;少了,熱空氣不夠,孔明燈放不起來。這時的主角是有經(jīng)驗的大人,孩子們專心地當觀眾。
孔明燈制作完成后,幾個大人將其高高舉起,一個人點燃布條,舉燈的幾位會快速向前跑一段,火大起來,燙手了。便會使勁向上一送,就像放風箏一樣。有時候燈借著力量向上飛,越飛越高,大人孩子都會齊聲歡呼起來。大家都凝視著紅亮的孔明燈越來越小,直到變成天空中一顆星星。有時候大人松了手,但孔明燈卻沒有向上飛,而是開始下墜,一會兒就變成大大的火團了。
因為孔明燈有許多安全隱患,現(xiàn)在村里也都自覺地不再放天燈了,但每逢元宵節(jié),明晃晃的孔明燈依舊飄揚在我的記憶深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