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姓宣講接地氣才能入腦入心
□張明昭
百姓宣講是黨的理論武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打通中央政策落實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渠道和載體。
今年,我市百姓宣講團成員都來自基層,有來自社區(qū)的黨總支書記、有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、有基層服務期限屆滿面臨重新選擇的包片干部、有從村黨支部書記退下來依然堅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老黨員、有熱心村文化公益事業(yè)的農(nóng)村婦女……他們講故事,用傳統(tǒng)曲藝的形式賦予新時代內容,頌揚美麗祖國,謳歌新時代,讓理論宣講起到教育人、鼓舞人、激勵人的功效,把理論灌輸變?yōu)楣适赂腥?,把硬性要求變?yōu)檫m時啟發(fā),真正讓群眾在聆聽的同時受感染、受教育、受啟迪。
雙向互動當基調。在宣講時,要真正把群眾作為宣講的主體,以心交心、以心換心、以心暖心,打通心理認知距離;要在話題認知度、契合度、共鳴度上下功夫,把自己想講的與群眾想聽的巧妙結合,把“陳情”與“說理”緊密結合,變“獨奏曲”為“交響樂”,潤物無聲地讓群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納。
身邊事例作支撐。一味地概念化宣講,不僅不能讓基層群眾坐得住、聽得進,反而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、枯燥乏味,甚至產(chǎn)生反感和抵觸情緒。天邊不如身邊,要善于拿與群眾生產(chǎn)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 “說事”,百姓宣講的作品,都是他們自己采編、自己表演,作品來自群眾、來自生活。話,簡練、實在;情,熱烈、真摯,把發(fā)生在群眾身邊的事例信手拈來作為觀點的重要支撐,使宣講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,使受眾想聽愛聽,聽有所思、聽有所得。
鄉(xiāng)音土語為紐帶。采取寓教于樂、喜聞樂見的形式,運用生動幽默、樸實無華的話語,真正做到雅俗共賞、土洋結合、有高有低、有唱有和。用方言俗語、歇后語、順口溜等“草根語言”,拉近與群眾的距離,使理論更加形象化。百姓宣講團通過西河大鼓、相聲、快板快書、評書、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,說出來、唱出來、演出來進行宣講,變“單一說教”為“生動說唱”,真正讓受眾坐得住、聽得懂,確保收到宣講實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