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很多人都為北大的博士婁滔感動著,這位29歲的美麗姑娘,在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(jīng)元?。ㄋ追Q漸凍癥)。一年多來,病情不斷惡化,她留下遺囑,希望捐獻自己的頭部供醫(yī)學研究,其他器官“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,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”。
2014年,一項名為冰桶挑戰(zhàn)的慈善接龍活動,把漸凍癥帶到了普通大眾面前,讓人們知道了這樣一個不治之癥。
這不但是個危險的病,更是個殘酷的病,它幾乎是用一種最痛苦的手段折磨人,疾病后期,病人不能活動,不能吞咽,不能呼吸,對一切痛苦都只能被動地忍受。對這樣的病患,不論是在醫(yī)學上還是人文上都應給予最大的關懷。
根據(jù)目前的經(jīng)驗,漸凍人平均能生存4年,目前主要的治療都是維持生命為主,針對不能吞咽,要置放胃腸管,長期注射營養(yǎng)液,針對呼吸困難則需要做氣管切開,予以呼吸機支持,精心護理的患者可活過25年甚至更長。著名的漸凍癥患者霍金,大學期間診斷出漸凍癥以來,不但生存了40多年,而且還成為了學者大咖。
對于漸凍癥的護理,雖然不算高精尖,但費時費力,價格不菲。由于他們大多意識清醒,因此對痛苦的感知敏感,但由于自己不能活動,所以護理要求極高。此外,費用也是個問題,因為如果是用營養(yǎng)液或者呼吸機,前者往往自費份額高,后者則費用高昂,常常突破醫(yī)保的年度支付額度,因此,對很多家庭會成為極大的負擔。
因而,這一群體需要醫(yī)保制度、專項救濟、公益組織以及志愿群體、社會公眾等多方面的關注和幫扶,溫暖他們“漸凍”的身體,留住更多生命火花。
摘自10月16日《新京報》
作者:鄭山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