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報道只有短短數(shù)百字,但“大爺大媽‘占領’KTV下午場”這個標題,還是狠抓眼球。人們一般認為,KTV本該是年輕人的娛樂場所,大爺大媽本該去跳廣場舞,或在家做飯、接送孫子孫女上下學,或是靠牽狗、遛鳥、打麻將、閑聊打發(fā)日子,無論如何也不該去KTV那種地方。然而,這些大都65歲左右的老人就是不信邪,他們“占領”KTV下午場說明,時代在變,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老人了。
“占領”KTV,是老人休閑娛樂上的新變化。這些老人大都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,都趕上了“文革”,差不多都經(jīng)歷過“上山下鄉(xiāng)”的磨礪。雖然不少人的身上留有那個時代的“保守”遺痕,卻也在中青年時趕上了改革開放,因此,他們的思想觀念也經(jīng)歷了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,并從中認識到與時俱進的重要性。而且,他們中還有不少人受過高等教育。即便有些人受教育少,卻也在時代熏染下有了自己獨特的思想、追求。因此,下午到KTV“人均消費不超10元,聯(lián)絡老知己、結(jié)識新朋友”,就顯得很正常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老人的休閑方式同樣在悄然改變,KTV不再是年輕人的“專利”,老人們不再拘泥于“臉面”,而是打破傳統(tǒng)觀念,敢于大白天到KTV放聲,唱唱老歌,說明他們對休閑娛樂生活的追求方式正在改變,不再僅限于帶孫子、做家務、跳廣場舞等,還需要更多樣化的追求。正如他們自己所言,K歌不僅能聯(lián)絡與老友的感情,也是接觸社會的一種方式,不至于退休后就在家封閉自己,即便是帶孫子或干其他事情也不耽誤,可謂一舉多得。
老年人去K歌,還反映出一個問題,即社會對老人業(yè)余文化休閑生活的制度性安排,尚顯得不夠。到KTV唱歌,畢竟僅是一部分老人能做到,而對那些不愿意唱歌,或根本不具備K歌能力的老人來說,他們在文娛休閑上的訴求,能否得到滿足就不好說了。況且,K歌也是老人們自己找到的一個辦法,而對更多老人的精神訴求,信仰追求,文化滿足等,不僅是商家需要考慮的問題,更是各級老年組織,尤其是基層組織需要思考的問題。無論是機關(guān)還是社區(qū),無論是家人還是企業(yè)單位,都該把滿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提到應有的高度,并認真重視起來。
不同年齡的老人,對文娛休閑活動的訴求肯定不一樣,但總的來說,還是能找到共同點,例如,跳舞場、棋牌室、健身場、運動場、讀書室等。遺憾的是,各地都普遍存在專為老人使用的娛樂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。大媽大爺與年輕人搶奪運動場,就是生動一例。這當然有老人們違規(guī)的一面,但場地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。因此,如何滿足老人的業(yè)余文化生活,使其在“夕陽紅”之年,安度晚年,甚至老有所為,就是所有組織和群體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
由此,一方面欣慰于有些老人打破傳統(tǒng)觀念,主動接觸社會,釋放自己,追求精神享受的勇氣,而另一方面,全社會要更加理解、尊重、關(guān)愛老人。而且,不僅要停留在口頭上,更要落實到行動中。老人是昨天的勞動者,一般來說,老人在工作歲月已對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,理應享受到物質(zhì)和精神文明發(fā)展的成果,以使晚年生活得更幸福。我們常提到“老人尊嚴”,但如果對老人的精神關(guān)愛不夠,就談不上老人有尊嚴。希望全社會再多給老人一些理解和關(guān)愛。(劉天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