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人民是不會忘記的,歷史是不會忘記的。坐落于成都的杜甫草堂,歷經(jīng)千余年延續(xù)至今就是例證。草堂不在,神在。草堂在,神更在。草堂是杜甫的化身和精神的象征。著名學(xué)者、詩人馮至先生在他1952年出版的 《杜甫傳》中說: “人們提到杜甫時,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,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?!?/P>
武侯祠前仰先賢
—成都武侯祠游記
在成都市,出老南門沿武侯祠大街西行,有一被綠蔭覆蓋的幽靜處所,它,就是武侯祠。
2000年6月27日,我們來游武侯祠。祠前迎面是一座高大照壁,陽面飛鳳,陰面翔龍,大門前面?zhèn)攘⒅粚γ鞔{,朱漆大門上,匾額書“漢昭烈廟”。步入大門,寬闊整潔的石道兩旁對稱排列著6座碑亭,東邊依次是唐 “三絕碑”和兩座清碑,西邊依次是明代的張時徹碑和兩座清碑。徐行50米來到二門,二門門額掛一藍底金字匾,書 “明良千古”,寓明君良臣,千古垂范之意。進二門后沿石道再行40米,便來到全祠建筑的最高點劉備殿。
讀者也許奇怪,游武侯祠,為什么進的是昭烈廟、劉備殿呢?
事情是這樣:公元223年4月24日,劉備因伐吳慘敗,病死于奉節(jié)白帝城永安宮。 5月靈柩運回成都, 8月葬于此地——惠陵。劉備死后200多年,南朝時期在惠陵旁邊建劉備廟,稱惠陵祠、先主廟。
公元234年,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,病逝于五丈原軍中,安葬于定軍山下。蜀地人民非常愛戴諸葛亮,紛紛要求立祠紀念。但蜀漢朝議認為,此舉有違禮制而不允。老百姓便在田野上、陌道上祭祀,這種 “百姓巷祭、戎夷野祀”的狀況延續(xù)了多年。公元263年,朝廷接受中書郎向充和步兵校尉習隆的建議,準予在定軍山下、諸葛亮墓旁首建武侯祠。后來,成都城內(nèi)出現(xiàn)了許多個武候祠,但與今日的武侯祠無關(guān)。今日的武侯祠,是在惠陵祠建立不久,與劉備陵廟毗鄰而建的,其記載最早出現(xiàn)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筆下,他在 《蜀相》詩中寫道:“蜀相祠堂何處尋,錦官城外柏森林。映階碧草自春色,隔葉黃鸝空好音。三顧頻煩天下計,兩朝開濟老臣心。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。 ”詩人不僅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崇敬和哀惋,而且描述了承相祠堂的位置和景致。后來,李商隱游祠后寫下 《武侯祠古柏》詩: “蜀相階前柏,龍蛇捧閟宮。陰成外江畔,老向惠陵東?!痹娭忻鞔_告訴人們,老柏樹在武侯祠的臺階前,而且在惠陵東面有一組建筑,其中有武侯祠和先主廟。
到了明初,朱元璋的兒子朱椿被封為蜀獻王,他于洪武21年 (公元1388年)來成都,看到武侯祠和先主廟損壞嚴重,下令進行修繕。他認為武侯祠與先主廟并列不合禮制,以“君臣宜一體”為由,廢武侯祠,并將武侯像及祠內(nèi)碑刻移入劉備廟中。明末,昭烈廟 (武侯祠)毀于兵燹。清康熙 10年至 11年 (公元 1671——1672年)重修,建兩座大殿,分祀劉備、諸葛亮。 (46)朱殿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