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金華,女,1971年10月出生,樂陵市鄭店鎮(zhèn)趙梳頭村人。她數十年如一日照顧臥床的母親和伺候生病的公婆,她的事跡感動著村民,鄰居們都夸贊她是一個孝順的好閨女、好兒媳。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著孝老愛親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
一個家庭的“主心骨”
1995年,張金華嫁到鄭店鎮(zhèn)趙梳頭村。第二年,張金華便生下了女兒,一家人生活得有滋有味。“當時就覺得很幸福,夫妻恩愛,公婆也對我很好,有了孩子,生活也很有奔頭?!睆埥鹑A回憶說。
可好景不長,當張金華還沉浸在初為人母的喜悅中時,婆婆凌晨突發(fā)心臟病不幸去世。為了能讓公公盡快從悲傷中走出來,張金華和丈夫商量著為公公重新找一個老伴兒。隔壁村的楊阿姨,多年前其丈夫因病去世,夫妻雙方并無子嗣。兩位老人經介紹后結成了半路夫妻,組建了新家庭。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漸步入了正軌。
然而好景不長,兩位老人外出購物時,所駕駛的三輪車翻車,兩位老人摔成重傷,張金華的丈夫在外跑運輸,照顧老人的重擔落在張金華一人身上。當時連續(xù)50多天,每天都要往返于醫(yī)院和家之間,張金華毫無怨言,盡心盡力地照顧兩位老人。最終在張金華的精心照顧下,兩位老人逐漸痊愈。從那以后,他們逢人就夸贊兒媳:“我們夫妻真是多虧了這個好兒媳,她就是我們家的主心骨,有她在,我們就安心?!?/p>
兩個母親的“專屬保姆”
2015年,張金華的母親不幸患病,生活不能自理,她的姐弟都在濟南上班,為了方便照顧母親起居,張金華把母親接到家里與自己一起生活。每天早上5點,張金華起床為老人們做好營養(yǎng)早餐,隨后,又幫助母親擦身換洗,清理大小便。每周張金華還會定時給母親按摩,推老人出門曬太陽。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,但張金華卻用行動改寫了這句話,在張金華的細心照顧下,她的母親身上從未長過褥瘡,居住的房間也沒有異味。受病痛折磨的母親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。
后來,張金華的公公查出患有癌癥,都是張金華夫妻倆陪伴他四處就醫(yī),悉心照顧。2019年,張金華的公公去世。
處理完公公的后事,細心的張金華發(fā)現(xiàn)了婆婆的不對勁。在婆婆心里,自己與老伴是半路夫妻,自己膝下并無子女,如今老伴去世,擔心自己的養(yǎng)老問題。為了打消婆婆的顧慮,張金華主動找到婆婆說:“一起生活了這幾年,我們早已是一家人,不管發(fā)生什么事,您都是我的媽媽?!逼牌怕牶螅袆拥梦罩鴱埥鹑A的手久久不愿放開。
“老人們一輩子不容易,我們做兒女的一定要多理解他們、善待他們、照顧他們,這也是做兒女的本分?!睆埥鹑A是這樣說,也是這樣做的。她十年如一日,用自己的細心、耐心、孝心,照顧著癱瘓的母親和自己的婆婆,以實際行動詮釋了“孝”和“愛”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
全村人的“蒲公英”
在趙梳頭村,提起張金華,無人不豎起大拇指。她是兒媳,是女兒,是妻子,是母親,也是村子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專管員。由于要照顧老人,張金華無法外出務工,在家耕種了10余畝地,每到農忙時節(jié),是張金華覺得最累的時候,“沒辦法,地里的莊稼熟了不得不收,家里還有老人孩子,兩頭都不能舍?!睆埥鹑A為這個家庭付出的一切,家人都看在眼里,孩子們也都特別懂事,女兒碩士研究生畢業(yè)后在北京一所科研機構工作,兒子目前在淄博讀大二。在子女眼里,媽媽是他們最好的榜樣。
2022年,張金華加入朝陽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團隊,一支筆,一個本子,一部手機,一件“紅馬甲”是她的工作常態(tài)。閑暇之余,她多次組織志愿者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,關愛弱勢群體,關心服務鄰里,開展文藝活動,宣傳黨的政策……她就像蒲公英一樣,將黨的聲音、文明的種子傳送到百姓家中,以善良、真誠和熱情弘揚了社會正能量,贏得了街坊鄰居們的交口稱贊。